■新华社记者 唐健辉 施雨岑
河南安阳,洹水之滨。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大气庄重,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——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。近日,这里正式面对公众开放。
青铜器、陶器、玉器、甲骨……约2.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,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。展陈文物数量之多、类型之全,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。它们静默无声,却生动而鲜活地“讲述”着“商”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文明。
在新馆一楼车马遗迹专题展厅内,考古工作者正在仔细清理殷墟遗址出土的马车实物标本。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,集中展示了殷墟出土的23辆马车。
手铲微微倾斜,轻轻刮落表层泥土,再用竹签沿着土层纹路慢慢清理,最后用刷子扫去表层浮土,一个清晰的车轮遗迹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显露出来。这场开在博物馆的“考古公开课”载着游客穿越3000年时光,一窥当年“车辚辚,马萧萧”的壮阔景象。
新馆三楼,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。考古工作者推测“子”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儿子,是一位热衷于占卜的问卜者。其中一条“子其疫,弜往学”的卜辞,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兴趣。
“这条卜辞记录着‘子’入学后有一日生病,但又不敢无故旷课,于是他就占卜,这次的疾病是否严重?我是否能去上学?”殷墟博物馆讲解员胥怡雯说,这条卜辞被称为“3000年前的请假条”。
90多年的考古成果积淀之下,商,不再只是《史记》中3000余字的记载。它有血有肉、真实而立体,中华文明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蕴藏其中。
“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设,致敬殷墟90余年的丰硕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,致敬中国考古学百年辉煌。”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,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,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,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。
泱泱中华,历史何其悠久,文明何其博大,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你,准备赴这场“千年之约”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