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文颖
周末的夜晚,我与父母散步于老城区的绿茵广场附近,正对广场的大楼是昔日的市图书馆。
小时候,父亲常常带着我来此借阅书籍,尤其是寒暑假往来频繁。我也会与一些小伙伴们相约在这里结伴看书。
后来,由于城市空间的扩展,市图书馆近年已搬迁至新城区市政府大楼对面的新址,原址则由市文化馆使用。再不久,市文化馆也将搬迁到新城区。闲置下来的老馆,有人猜测或将售卖为商业用房。
没想到最近无意中经过这里时,遇到了几位父辈的熟人,他们兴奋地告诉我,现在老馆内部的空间已然焕然一新,不但方便了老城区居民的书籍归还、借阅,更添了一处可供阅读、会面与交流文艺的休闲区域。
原来,老馆再度转型升级,还有了一个好听且典雅的名字——昭萍书局。
据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记载,楚昭王渡江,有萍实触舟。因了“楚昭萍实”这一典故,萍乡古称“昭萍”或“楚萍”,取名旨在彰显萍城沉淀深厚、文脉悠长。而书局则兼有售书之意。正如昭萍书局的构建,其一楼空间较小,被改造为一家对外出售的小型书店,更为宽敞的二楼,则被划分为了图书借阅区、儿童阅览室、文创消费区、文旅直播空间、文化交流室等多个区域。
听说昭萍书局晚上9点才会闭馆,趁着时间还早,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去一睹新貌。或许是近期刚对外开放,加之是晚上,读者并不算很多,但明亮的灯光与简洁的设计,让整个二楼的空间在视觉上显得比先前宽阔了不少。最为贴心的,当数儿童阅读区的单独设置和坐落于落地窗附近的多处双人读书区,更好满足了分层次、个性化的阅读体验,就连我小时候觉得有些阴森的图书馆洗手间,如今也变得亮堂无比。
据工作人员介绍,昭萍书局下一步将在三楼引入艺术展览,会不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沙龙、文化交流等活动。
建设昭萍书局,既拓展了公共阅读空间,极大地便利了老城区居民的借阅需求,也打造了点亮城市一隅的文化休闲场所。
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:“如果有天堂,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。”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,像我这样的年轻阅读者,已更多习惯依赖于手机、电子书等掌上阅读方式。但作为实体阅读场所的图书馆,其提供的线下感受与诸种惊喜,于我却仍旧是无可比拟、无可取代的。
那么,不妨偶尔停下脚步,置身于这样一处阅读空间内,让书香浸润心灵,与无数哲人智者相遇,也与更好的自己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