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体记者 刘洁
盛夏的芦溪工业园,朝阳刚刚跃过厂房,热浪已裹挟着机器轰鸣扑面而来。在这片发展热土上,园区组工干部们以党建为“红色引擎”,正全力按下高质量发展的“加速键”。
车间里的“双培”密码
早上8点,江西铂川自动化车间,董事长朱囿榕正蹲在机械臂旁调试参数。见到园区党建办主任刘芳,他拿起身旁的几张纸对刘芳说:“两位年轻人递交入党申请了,收好吧!”——带着墨香的入党申请书,出自两位“90后”高学历人才。
操作工小刘正为机床更换刀片,汗水顺着他黝黑的面庞滑落,他憨厚一笑:“‘红色导师’教我思想进步,‘金色导师’手把手带我技术攻关,现在复杂的编程我也能独立完成了。”他的手机里珍藏着与导师的合影,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老师教授的技术要点。
刘芳的笔记本里,2025年入党积极分子名单格外醒目,“研发骨干”“技术能手”的标签如勋章熠熠生辉。“我们把支部建在生产一线上,让党员带头攻关啃最硬的骨头。”她语气坚定,“2024年园区35岁以下青年党员已达69名,个个都是企业的顶梁柱。”
实验室里的“红色突围”
午后,江西强联电气有限公司的扫描电镜室,“95后”技术员吴佳莉全神贯注,电脑屏幕上放大的电瓷显微结构纤毫毕现。“新配方终于稳了。”她指着跃升的数据曲线,难掩激动。为攻克产品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她和科技创新党小组的成员常常扎根实验室,把这里当成了家。
跟随吴佳莉走进强联电气的生产车间,机器的嗡鸣声中,一本红色封面的记录本静静躺在操作台上。翻开内页,技术难点、解决方案、党员分工清晰在列,字迹工整,责任分明。公司生产负责人胡福东感慨道:“自从园区党委牵头成立了科技创新党小组,企业的技术难题就有了专属的‘红色攻关队’。”
在科技创新党小组的带动下,今年以来,园区电瓷产业成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,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海外市场青睐,为园区擦亮了招牌、拓展了市场空间。吴佳莉和她的队友们,正是这场“红色突围”中冲锋在技术最前沿的尖兵。
工地上的“根系”力量
下午4点半,烈日炙烤着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。项目专班党小组组长甘节蹲在滚烫的水泥地上,手持卷尺,一丝不苟地测量着消防通道,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后背。
“昨晚有企业反映停车位不足,影响员工通勤。今天上午协调完消防整改,下午就得赶去玻璃瓶厂处理这事。”他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边向记者解释。他的笔记本上,“急办”“限时”等标注符号格外醒目。
甘节在京源电气土方调配上的经历,最是令人动容。2024年项目开工在即,企业负责人因土方短缺急得焦头烂额:“工期要延误了。”甘节闻讯,立刻跑遍整个园区,多方打听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了解到3家在建企业恰好有富余土方。随后,在挖方点与填方点之间来回奔波,根据各企业工程进度和土质需求,精细测算反复优化调配方案。最终,他硬是将几处看似无用的“废料”变成了宝贵的“资源”。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,还帮4家企业省了10万余元。
甘节望着即将封顶的车间感慨:“从签约到投产半年搞定,靠的是‘项目专班’制度。每个党员认领环节,挂图作战,缺人补人,缺料调料。”话没说完,他的手机又响起用地审批的消息。
从产线支部到攻关小组,从青年培养到项目攻坚,组工干部们种下的“红色根系”,正在园区这片土地上舒展蔓延,结出一个个发展的硕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