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3:金鳌洲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22年08月21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杨万里的诗与远方

  ·刘晓林·

  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与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,想必进过学堂的都知道是出自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《小池》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。作为莲花人,对这描写莲花的诗句自然亲切万分,尤其是每年如期而至的荷花节,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杨万里,想起江西吉水县黄桥镇那个散发着田园气息与泥土芬芳的小村落,杨万里一生魂牵梦萦、不离不弃的故乡——湴塘。湴塘因杨万里而美丽,因杨万里而闻名,也因杨万里成了许多人的诗与远方。

  盛夏七月,从吉安南下高速,然后导航去湴塘。下午五时二十分,我们把车停靠在杨万里“父子候第“祠堂前一个空旷的地方,下车,迎面右边有五眼荷花池,长达数十米,五颜六色的荷花正争奇斗艳、迎风绽放,池塘边上立了一块石碑,石碑的正面,介绍了这里是杨万里晚年居家南溪后触景吟作千古绝唱《小池》等诗的原景地。石碑的背面,雕刻着杨万里两首代表作《小池》和《咏荷上雨》。稍远处的一个小广场上,矗立着白色花岗石雕刻而成的杨万里雕像,广场两边是徽式文化墙,右边是《杨万里家训》精髓“忠、孝、勤、俭”四个大字,左边是杨万里的《官箴》,曰:“吏道如砥,约法惟五。畴廉而残,畴墨而恕。兼二斯公,别无公处。三者备矣,我心匪通。兹谓不明,借谞为聪。凤夜惟勤,乃克有终。”此文篇幅虽极简短,正文才48字,但内容精辟,对当今公职人员亦有晨钟暮鼓之警,思义明理之铭,修身养性之鉴。

  在湴塘村服务中心左侧便是“杨万里纪念馆”。该馆是今年重新打造的,纪念馆大门两侧以明代文学家解缙对杨万里的评价“文章盖一世,清节励万世”为楹联,高度概括了杨万里的“文章”与“清节”两大优秀品质,尤其是“清节”更是公职人员的基本底线和学习的楷模。

  杨万里七岁丧母,随以教书为业的父亲杨芾长期在外,故里没有房子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,杨万里中进士,历官知常州,提点广东刑狱,更部郎中,秘书监及江东转运副使等,终至宝谟阁学士,封庐陵郡开国侯,谥号“文节”。因开创“诚斋体”被誉为南宋诗坛盟主,与陆游、范成大、尤袤并称为“中兴四大诗人”,著有《诚斋集》。他一生读书万卷,行迹万里,四海求学,笔耕不辍,以文会友,研诗论道,勤廉奉公,忧国忧民,以忠节立德,以诗文立言,一扫繁文缛节之风,一肃宋军暮然之气。

  宋绍兴二十六年(1156),杨万里任赣州司户参军,三年为官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笔钱,再加上他父亲多年教书的积攒,终于在绍兴二十八年任满后,回到故里筑宅南溪北崖,是“采橼土皆如田舍翁”的普通民宅,为两倒水的砖木结构四合房。在这里,杨万里一住就是几十年,且“三世无增饰”,也就是说这处住宅,杨万里的父亲、杨万里自己、儿子杨长儒都未曾装修、扩建过。他们将俸钱赈济人民,却不肯用于装修自己的房屋。《鹤林玉露》载:“诚斋将漕江东,有俸给仅万缗留库中,弃之而归。东山(杨长儒)师五羊(广州)以俸钱七千缗代下户输租”。可见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,心系普通百姓。

  隆兴二年(1164)正月,杨万里得知父亲病重,离开临安回吉水,在家照顾父亲的同时走进田间,了解民情。他目睹百姓的困苦生活,写下《悯农》《晚春行田南原》等忧民诗作。八月,父亲病逝,他在家守丧。次年寒食节,给父亲上坟,写下《寒食上冢》诗以寄哀思。

  杨万里家居期间十分关心囯事。乾道三年(1167),他到临安,向宰臣陈俊卿、虞允文呈上治国宏论《千虑策》。《千虑策》分君道、国势、治原共30篇,深刻总结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,直率批评朝廷的腐败无能,提出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,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。枢密使虞允文见其感叹道:“东南乃有此人物!某初除,合荐两人,当以此人为首。”

  杨万里年少成名,享年长久,又长期宦游,阅历丰富,结交的良朋净友上自公卿宰执,下至布衣百姓,共同砥节砺行,成就学术与功业,其交友之道在净化“朋友圈”的今天,的确值得后人深思学习。

  杨万里交友不偏私,不蒙秽,与陆游、范成大、周必大、萧德藻、尤袤、朱熹、张栻、姜夔等人交情深厚,也不避私地推荐他们,评价朱熹为“学传二程,才雄一世,虽赋性近于狷介,临事过于果锐,若处以儒学之官,涵养成就,必为异才”,陆游评价杨万里云:“文章有定价,议论有至公。我不如诚斋,此评天下同”,足见君子之交。

  杨万里因诗出名,相传一生作诗2万余首,现存的4200余首诗作,却几乎无一首是他36岁以前所作。据他自己说:“予少作有诗千余篇,至绍兴壬午年(1162)七月皆焚,大概江西体也。杨万里为何要烧掉自己的诗呢?

  杨万里从小就很喜欢读诗,写诗,初学江西诗派,后又学陈师道的五律,王安石的七绝,还学过晚唐诗,效法“江西体”创作了千余首,可他总觉得自己的诗虽然精炼但不流畅,缺乏生活气息,读起来很吃力,如果继续模仿前人的写法,断然不会有出路。1162年,在零陵县,年仅36岁的杨万里,做出“烧诗”的壮举。他知道,只有彻底打破身上的枷锁,摧毁现在的自己,才能获得新生。烧掉旧诗后,他感到心胸舒旷,视野开阔,不再模仿前人,独闯新路。他走进大自然,一次次地跋山涉水,寻幽探险,公务之余,去往大街小巷,田间地头与百姓交谈,到山野之中聆听鸟儿鸣啭,欢赏翠竹流水。所见所闻,无一不从笔下流出,清新自然,平白易懂。杨万里这种“破釜沉舟,重获新生”的“焚诗立派”勇创新路的创新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借鉴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百姓
   第03版:金鳌洲
   第04版:文化
杨万里的诗与远方
在那片清凉和醇美里
岁月
亲爱的,我已知之甚少(外二首)
泣马坳风情
祝英台近·观稻田画有感
萍乡日报金鳌洲03杨万里的诗与远方 2022-08-21 2 2022年08月21日 星期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