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伟刚
“李老师来了!李老师,今天我们制作什么呀?”11月8日,在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,见到拉着行李箱的科技辅导员李学战走过操场,正在玩耍的学生们马上围过来,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。
“今天我们制作纸飞机发射器。我先演示一下,然后你们每人来领取1个纸板、5个小部件,自己动手制作。”在五楼的创客教育活动中心,李学战边讲解边制作,不时提出问题;身边的学生们有的认真听讲,有的开始动手折纸飞机,有的抢着举手回答问题,课堂上互动热烈。
“光凭嘴巴说培养不出动手能力,必须让每个学生动手去制作,才能启迪他们的智慧与思维。”看着学生们有的用简陋的钢丝锯锯纸板,有的认真地拧螺丝,李学战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。
1983年,李学战来到宣风镇中心学校担任语文教师。提起如何转变为科学老师,李学战说,一切都起源于一件小事:1987年,学校配置了一些科学仪器,但因为无人会使用,这些仪器常年闲置蒙灰,让他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1993年,李学战主动请缨,开始担任小学科学科目的教学工作。从那时起,他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,至今已整整31年。
“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需要的材料很多,每次活动我都将所需材料装进皮箱带入课堂,孩子们每次见到旧皮箱都兴奋不已。”渐渐地,要求参加科技制作小组的学生越来越多,李学战要准备的材料也越来越多。按50人计算,一个简单的制作需要50份材料;如果要制作复杂一点的玩具,如拉线转盘,就需要竹筒、竹筷、线、细铁丝等材料,累计达400余件。一个学期下来,需要的材料数以万计。
这么多材料从哪儿来?这确实是个难题。李学战很自然地想到了“拾荒”。平日,李学战发现可以利用的塑料瓶、纸盒、铁丝等材料便收集起来,周末还回老家砍点竹子、芦苇等充实学校的“材料库”。走在路上,李学战看见一个物品,就会分析哪些可以变成课堂材料。
有材料,还必须制作出可供学生参考的样品,这是引导学生进行制作非常关键的一步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,李学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、动手能力、样品的美观性等诸多因素。而制作一件样品有时需要一两天,有时则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。为此,他把自己的课余时间大都用在科技制作上。在制作大型摩天轮模型时,他到处收集支架、油漆、电珠等材料,花费整整一个月才完成制作。
“有人很不理解,我为什么要在乡村学校教科学,这门课似乎没那么重要,又何必自讨苦吃。”对此,李学战并没有过多地解释,只是用执着的行动作出自己的答复。
2008年,学校成立科技制作兴趣小组,由李学战担任指导老师。他认为,只有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才能为发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随着学校条件的不断改善,李学战开始尝试创客教育,核心就是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。2014年,李学战在学校成立创客工作室、科技活动兴趣小组,以科学思维为中心,引导学生“做中学”“学中做”。在创客教育实践中,李学战总结出了一套创新方法,并将其编成顺口溜:“联一联,加一加、扩一扩、缩一缩……”让学生更加热爱探索、敢于创新。
如今,李学战已退休两年,但退休不退职,仍然担任学校的科技辅导员。每周五下午,他坚持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兴趣活动,每年有2000余人次参与他组织的活动。
“放飞乡村孩子的科技梦想,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创新,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结果。”数十年来,李学战立足科学课堂,刻苦钻研、诲人不倦,先后获得全国教育学会系统(小学科学)优秀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、江西省“最美科普志愿者”、江西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等荣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