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体记者 梁敏
满载中稻的货车接连驶入,车斗倾斜,金灿灿的稻谷倾泻而下。伴随稻谷烘干机的轰鸣声,初秋的风裹挟着谷物的清香,弥漫在空气中;一旁的粮仓里,稻谷已堆成小山,颗粒饱满,泛着金黄,机器声、谷物碰撞声、人员调度声交织成一曲丰收的交响乐……近日,记者走进湘东区湘东镇新湄村农事服务中心,实地探寻这座智慧农场的“丰收密码”,感受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新变化。
智慧农场带来的新气象,要从新湄村农事服务中心成立说起。一直以来,村委会都记挂着一件事:村里不少田地撂荒闲置,怎么让这些土地重新“活”起来?如何为村集体经济增收、给村民谋取更多实惠?经过多方奔走协调,2024年,该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新湄村农事服务中心(江西佳实农业有限公司),服务中心于今年3月投入使用,不仅能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固定增收5万元,年底还有20%分红,给村里的农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。
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规整的良田,机械穿梭田间,结出了辛勤耕耘的硕果。新湄村种粮大户欧书球站在自家80余亩良田旁,满脸笑意:“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有农事服务中心兜底,抗风险能力强多了,明年我打算把育秧、机插、收割到烘干的全流程都交给他们!”
如今,新湄村农事服务中心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“中枢神经”。“我们为种粮大户提供育秧、机栽、无人机施肥农药、机割、烘干一条龙服务,全程实现机械化、智能化。”据江西佳实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黎军介绍,今年以来,新湄村农事服务中心自种水稻400余亩,早中晚稻烘干量预计能突破1000吨,还为湘东镇、荷尧镇、老关镇共2000余亩农田提供服务,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,还为当地20余名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。村民叶秀云笑着说:“我把土地流转给服务中心,又在这里上班,收入比以前高多了。”
农事服务中心的成立,不仅带来了科学种田的新模式,更带动了全村水利民生项目的加速推进。该村负责人掰着手指细数:“Y006乡村道路建设项目修建公路3.18公里,切实解决了农机通行和粮食运输难题;湘东区农业产业基地引进共富田项目,开展了土地平整、新建灌溉水渠、维修山塘水塘、修缮田埂、新建机耕道等工作,有效改善水田耕作条件、让水田进一步适配机械化种植模式,助力实现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。”
新湄村的智慧农场模式,不仅让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