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幸 钟敏超
今年以来,江西安源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以“加减乘除”工作法为核心抓手,全力擘画“优质、绿色、安全”的品质工程蓝图,一笔一划书写新时代公路建设的实干答卷。
技术“加”码,筑牢品质根基
暑气渐消,清爽的秋风掠过赣西大地。在萍乡绕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现场,机器轰鸣,工程车辆往来穿梭,各个施工点位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江西安源路桥集团引入智能系统与自动化设备,为工程质量拧紧“安全阀”。
以技术创新为工程品质“加码”。在萍乡绕城高速公路长赣高铁跨线桥现浇箱梁施工中,项目安装支模架沉降监测系统,将高精度传感器预埋箱梁体内,实时采集数据监测支架稳定性,一旦偏移超规立即预警,实现风险早发现、早处置。箱梁浇筑后,采用智能张拉压浆设备,自动计算应力、精准控制伸长率,全程数据可追溯,兼顾施工安全与箱梁结构强度。项目云检测中心通过物联网技术搭建智能监测网络,既引入机器人抗压强度检测、桥梁高墩检测等自动化设备,替代传统人工检测,提升数据准确性,又定制专属手机应用,实现试验数据自动上传、智能处理,实时生成电子报表与检测台账。目前,项目已覆盖60余项试验检测参数,彻底打通了“一线操作—数据传输—远程监管”的闭环链条,让质量管控更高效、更精准。同时,项目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,向行业协会申报微创新、工法、发明专利。截至目前,已斩获省级一等技术成果1项、全省信得过质量班组一等技术成果1项,8项发明专利正处于申报阶段。
绿色“减”排,守护生态家园
江西安源路桥集团始终践行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理念,落实“美绿高速”建设要求,以精细化管控实现“减排、降本、增效”。
项目从剥离耕作土的“精细化处置”破题,全面构建资源循环体系。建设初期,精准选定临时堆放区,对清表耕作土“分阶段、分类别、分条件”存放,用编织土袋围挡、播撒草籽绿化,将水土流失风险转为生态防护屏障;建设中期,在易家坊下源自然村,4500平方米坑洼地经科学回填耕作土后成为“生态菜园”,废弃瓷矿坑区域剥离表土重塑为梯田景观……这一系列举措节约复垦成本30余万元,实现土方资源100%循环利用,减少临时征地12亩。同时,路堑开挖遵循开挖与防护层级同步推进,同步开展边坡喷播绿化,实现“开挖即修复”;综合场站安装粉尘回收装置,将拌合废料资源化用于便道铺设或基础回填;优化便道布局,复用既有乡村道路,减少植被破坏,让工程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协同“乘”效,凝聚攻坚合力
项目建设进入黄金期,江西安源路桥集团以“外部联动、内部赋能”双轮驱动,凝聚攻坚合力。
外部协同方面,项目建立“周协调、月复盘”机制。每周联合建设单位、监理单位等多方召开协调会,梳理施工进度卡点,解决技术难题,如为路基精铺层施工开辟验收“绿色通道”等;每月开展复盘总结,对施工质量、安全、成本、生态保护四个维度进行“体检”,校准建设方向。针对我市复杂地质难题,项目联合科研院所开展专项攻关,首次在高速公路项目引进伞形锚杆防护形式,提升边坡抗滑稳定性,为复杂地质边坡防护提供创新方案。内部赋能方面,项目以党建为引领,成立党员先锋队,开展技术攻坚专项行动。在现浇箱大体积现浇和箱梁超长钢束张拉参数优化等工作中,党员技术骨干驻守现场,攻克10余项施工难题,激发全员“比学赶超”热情,凝聚团队合力。
安全“除”患 筑牢项目生命线
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。针对高边坡、桥梁高空作业等风险点,江西安源路桥集团通过开展“红盾行动”,以“专项管控+科技赋能+常态培训”三维发力,切实消除安全隐患。
该集团加大专项管控力度,针对高边坡作业严格执行“分级开挖、分级防护”流程,配备边坡位移监测系统;进行桥梁高空作业时,全员佩戴安全装备,作业平台设置双重防护栏杆与防坠网,下方划定禁入警戒区。以科技赋能,自主研发了“支座垫石防护平台装置”,全面保障作业安全,降低设备租赁成本。同时,多举措推进常态化安全培训,定期组织开展“场景化应急演练”,演练模拟真实事故场景,帮助工人掌握逃生自救和应急救援技能;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技能培训,通过“理论讲解+实操演示”提升工人安全意识与实操水平,织密安全防护网,确保项目建设平稳推进。